当前位置:首页 > 地震后,那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>

地震后,那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

来源夜上海 - 论坛首页
2025-05-02 03:08:51

人间烟火气,最抚灾民心。

在积石山县6.2级地震发生后,一片片废墟边、一顶顶帐篷外,头戴白帽的拉面小哥们在寒风中捧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,让灾民第一时间吃上一口热乎饭。那白白的蒸汽、翻飞的面条、挥舞的双臂,温暖了河湟的冬天,暖透了亿万国人的心。

“又是这碗面!又是这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!”在深深感动中,我曾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了几条流量较高的短视频,受到许多拉面师傅点赞,甚至有网友留言:“让这些拉面小哥上春晚!”而我深知,抗震救灾一线的英雄们一定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,等待手机屏幕前的我们去挖掘、去倾听、去记录。怀着对牛肉面行业志愿者群体的敬慕,我走出想象的书斋,亲赴甘青震区志愿采访半余月,见证和追寻那些平凡而触动灵魂的人间烟火。


1.细节哥和他的“东乡铁军”


300斤牛肉终于煮好了,装修一新的小店浓香满溢。忙碌一天的细节哥总算踏实下来,望着刚挂好的招牌有些自得:“筷上瘾”牛肉面——兰州西站店,这是他匠心打造的第七家直营店,万事俱备,就等着明天开张了。

可就在这个午夜,地震了!

突袭的剧烈震感,让一向沉稳的细节哥也慌了神,带着一众员工跑到大街上。是积石山的白俩(磨难),6.2级地震,更多情况如何,再不知了。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,在北京的几位西北乡党也正无眠,商议着救灾计划。他们说,总得有人去吧,天一亮,乡亲们吃啥呢。

细节哥粗重的眉头稳稳的,像东乡的大山。“店再不开了!”他对十来个伙计粗重地吼了一声,“是儿子娃娃的,我们走!”

许多天后,当我见到细节哥时,他坦诚地说,若是那时有一个人问:“我们能不能上得去?上去后咋办?”出发时间很可能不会是立刻,而是等到天亮,探明情形再说。但没有这样的问句,16位师傅全部请缨,半小时工夫就收拾完毕。

凌晨2点,细节哥就从兰州出发了,他要打前站。随后的两辆车上,满载着1000斤牛肉、300袋面粉。这多出的700斤牛肉,是从其他店面紧急调拨的,能采购到的食材全拉上。他们一路飞驰,一刻不停,犹如一道燃烧的闪电,划亮摇晃不停的黑夜。

高速另侧,救护车闪着急灯,迎面驰来,是有人伤亡了。车里有个叫文吉的兄弟害怕了,手一直发抖。细节哥重重地捶了他一拳:“那么多战士都上去了,我们差个啥?!”

凌晨4点,天还黑漆漆的。临近积石山,但见砖瓦满地,警灯扑朔,唯不见百姓影踪。细节哥硬撑的心也悬得空空的。不知找谁对接,只见那大河家镇文化广场避难者最多,那里也是抗震救灾指挥部、临时党支部驻地,就扎在这里吧!凌晨5点,随后两辆车也到了,卸货,搭棚子……与每一分钟赛跑。

可是,到哪儿找水呢?咫尺近前的大寺,水电全废,成箱的矿泉水也结冰了。有人指点说,村里有山泉水,他们便提着桶去抬水。

“哥,总得让乡亲们知道咱们是从哪里来的吧?”有员工建议,把店名打出来。细节哥说,这里没有“筷上瘾”,它在兰州,在临夏,在武威,在哪儿都行,就是不能在这儿,“咱们来到这里是献爱心的,不是打广告的。”

“那要把工作服穿上吗?”

“穿那干啥,没意思!”

“那咱们还直播吗?”

“不播了,干活!”细节哥粗粗急急地说。

朔风依然凶狠,天地一片混沌。瑟瑟发抖了一夜的民众看到,广场一角悄然打出一条红彤彤的条幅:“爱心牛肉面”,像是一面旗帜在飘扬。

清晨7点多,队排起来了,几百米长。有人好心催问:“到底啥时候出来?”“再给我们一小时!就一小时!”细节哥斩钉截铁。

8点,大锅里冒热汽了,白花花的。8点40分,第一碗热气腾腾、烫嘴烫心的牛肉面如约出锅!长队微微摆动,广场暗暗沸腾,大河家人都牢牢记得这令人振奋的一幕,这为积石山的严冬带来盼望和力量的第一碗救命的热食,就是这么快,这么应时!

快些!再快些!!看着长队里饥肠辘辘的乡亲,细节哥和他的兄弟们挥舞双臂,像机器人一样无法停下来。

“我们手艺人,别的也不会干,就会做个牛肉面!我们就让乡亲们吃上这碗面!”细节哥说。

“你这能下多少碗呀?”有人又问。

“我不知道能下多少碗。”细节哥头也不抬,粗粗急急地答道,“只要救灾没停止,父老乡亲没安顿好,面条会一直下!”

细节哥,本名马忠明,东乡族,1989年生于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春台乡北庄村。那是东乡大山深处焦渴贫瘠的一个村庄。在马忠明的印象里,10岁以前好像没见过白面馍馍,洗完洋芋的水要留给驴喝,驴喝好了,再去山沟里驮水。全部家当是30多只羊,所以马忠明从小就放羊。学只上了5天,刚讨得一个官名,便被父亲喊回家放羊。

13岁那年,马忠明决定不再放羊了。他用了一个月时间,盯着母亲10元一张的零钱,偷了10张,闯兰州去了。打工没人要,好不容易找了个跑堂收碗的零活,却时常挨揍。工资没挣上,晚上睡在西关十字街头。终于遇到一家愿意收留他的馆子,凌晨3点起来烧煤炉,白天跑堂。老板见他勤谨麻利,便叫他跟着和面。

整3年,马忠明发狠没跟家里联系。再回来时,揣着400块钱。这家店,他一干就是16年,习得精髓,当了店长。2016年,他终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品牌,他想让牛肉面行当有个新气象,获得人们的尊重,便在一个个“看不见的细节”上犯起强迫症——单说和面吧,若是梭子拉不匀,包了水,看起来硬,里面软软的,那就不会劲道,做不到“五黄”(即面条黄亮)了。再说蓬灰,一次性放进去,叫一次性面;只有先放三分之一,用手慢慢揉进去,才劲道,口感没有呛鼻的蓬灰味。面汤呢,调料包一放,火一开,是容易了,但欠着一个“鲜”字,只有牛骨慢慢熬煮,凭着工艺耐住工夫,才能出鲜味……

细节哥的店里,有跟了他16年的铁杆,光从东乡带出的老乡就有上百位,学出手艺当上店长的多达四五十人。此前的兰州牛肉面江湖,东乡籍并不多见,做到翘楚者更是凤毛麟角。

如今的“筷上瘾”,已有7家直营店和二三十家加盟店。最近,凡是一起创业7年以上的老员工,细节哥都给配了一台公务车。

这时间在大河家的广场上,一个黑眼圈小伙站着睡着了,细节哥让他眯一会儿。他抖抖脑袋,把自己吼醒:“马哥,我没事!”

直到半夜11点,该收摊了,众人才忽然想起,一天都没有吃饭。

睡在哪里呢?白天顾不上想,这下傻了眼。灾民分到了帐篷,他们没有。一个伙计挺机灵,凌晨4点要到一顶,等收拾好了,刚要掀门进去,发现已被灾民瞬间“占领”,只好回到3辆车上。出发时走得急,只剩半箱油,原想着到临夏把油加上,谁知油站爆满。难道要连夜出逃吗?这会儿才意识到,有了油,就有暖风,可以过夜了。然而此刻,油箱干得一滴都不剩。

“兄弟们,累不累?”

“不累!”

“冷不冷?”

“不冷!”

细节哥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粗粗急急地吼了一句:“你们是男人中的男人,真正的儿子娃娃!”在西北方言里,“儿子娃娃”用以形容果敢、豪爽、有种的爷儿们,是男子汉心中的最高荣誉。吼完了这句,细节哥的眼皮也睁不开了。

寒风捶打着单薄的车窗。看着兄弟们微微发抖的细节,细节哥铁硬的心被狠狠地揉了一把。

他们就这样在车里依偎了3夜,第4天终于分到一顶帐篷。没想到,劳作一天的伙伴却兴奋得瞌睡全无。一个外地同行仰慕他们的壮举,专程从家里带来茶叶,十几个小伙子围坐在帐篷里,呷着热茶喧个没头。

视频电话打来了,是细节哥的老母亲。见儿子满脸胡茬,憔悴得没个人形,老母亲哭了。细节哥心一狠,挂断了。

每晚这时候,还要统计食材、物料缺什么:兰州那边,蒜苗剥开了,洗净、切好了;辣椒油榨好了;牛肉、面粉该添了;煤气罐十几个,该换了……负责配送的两个伙计就不能睡觉了,必须连夜送到,为的是不误早餐。从兰州到大河家,两百公里路,一天折两个来回,就是八百公里云和月。

整整9天!3个摊点!5万碗牛肉面!

直到广场盖起安置房,灾民能自己做饭了,其他爱心摊位都撤了,他们才真正收工。为着留张纪念照,这才打出标有店名的条幅。其实网友早就把老底儿扒了个彻底,说等他家开业了,非要把他吃富不可。

恰巧这天,临夏州委书记李海默也在广场视察。“感谢你们,辛苦了!”海默书记握着细节哥的手说,“以后我也要去你们‘筷上瘾’吃碗面!”

当我结束了灾区采访来到兰州时,“筷上瘾”西站店已开业半月。

细节哥给每位伙伴发了奖状奖金,本想再休整几日,他们还感冒着,胳膊还肿着,可是员工不干了,说马哥损失太多,硬是逼着老板在元旦前一天开业了。

如果没有被救灾行动打断,原本计划是要做一场仪式,把舞台搭上,领导请上,体体面面地开;而现在,疲惫的他们只是简单搞了搞卫生,便和每一个寻常的清晨一样,6点钟,轻轻把门推开了。

意外的一幕出现了——天还黑着,市民已在店外排起长队——就为了吃一碗这感动中国的爱心牛肉面!

直到我坐在店中吃上这碗面,穿梭不停的细节哥仍被接踵而来的食客认出,“小伙子,不得了!”握手,拥抱,合影,竖起大拇指才算完成打卡。有的拎上一斤茶叶,放在吧台上就跑了。有的不打招呼,直接寄来上千斤南方脐橙。一个从永靖来的小伙,说这次走兰州,什么事都不办,就是为了见一眼敬慕的英雄,一眼足矣。

听说这段时间,“筷上瘾”的营业额增长了20%。我在采访细节哥时,他的手机几分钟就响一次,全是咨询怎样加盟的。“越是这样,越要稳住。”细节哥的沉稳劲又来了,“有人告诉我,把加盟费涨涨——那种事,我们不干!”

我来到后厨,热气氤氲间掩映着一张张粗糙而热烈的面容。切菜的、切肉的、揉面的、拉面的、捞面的、调味的,正是那历史现场的原班人马。

“你们有没有精神?”细节哥一声号子。

“我们很有精神!”齐刷刷的回答,响彻内外。

一个叫马学忠的小伙悄悄告诉我,他是新来的,大河家人,房子塌了,是这碗暖心牛肉面,将他从寒冷中拉了回来。“兄弟,来我这工作吧!”细节哥抛出橄榄枝,将他带回兰州学手艺,每月5000多元,重建的日子有了盼想。现在,他的表弟也来了,听说马总各分店吸纳的积石山籍新员工已有13名。

这一刻,我脑海中晃动的满是世界屋脊上那壮烈的一幕——新世纪之初,震惊世界的青藏铁路修建史上,曾奔行着一支由6000名东乡族民工组建的“东乡铁军”。由于自然条件太过恶劣,好几批工程队都中途撤退,唯有东乡铁军留了下来,餐风卧雪,劈山筑路,完成了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火车站、“世界第一高隧”风火山隧道、“第一高桥”三岔河大桥的建设。唐古拉山纪念碑上镌刻着许多牺牲了的东乡战士的英魂。

他们是马忠明的父辈,从一样的大山里走来。

在这个浮躁“上瘾”的时代,马忠明却把全部的“上瘾”献给了一碗牛肉面,并打造了一支逆行而上、敢打硬仗的“新铁军”。“筷上瘾”,不仅是一家面馆,它已经成为陇原大地的一座精神灯塔,鼓舞着善良而勇敢的举意。

(未完待续)


编辑:马宇 责任编辑:孔令定